青岛红星“企业 就业 产业”脱贫模式
齐鲁人才 . 2020-06-05发布

青岛与镇宁,一个在黄海之滨,一个在苗岭山脉。

1995年,当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青岛红星)毅然决定“西进”贵州、扎根镇宁时,就将这两个相聚2000多公里的地方,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
从沿海到山区,从城市到农村,从转型到协作,青岛红星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扶贫战役,打造了东西部协作的典范。

总书记指出,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,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、协同发展、共同发展的大战略,是加强区域合作、优化产业布局、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,是实现先富帮后富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。

24年间,青岛红星在镇宁的实践证明,将东部企业的品牌、技术、经验优势,与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相结合,由最初单向的企业带动,发展到经济合作、产业对接、互利共赢的新阶段;从单一的投资帮扶,发展为“企业 就业 产业”的脱贫模式;从单纯的企业行为,发展为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合为一体的协作机制,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升华,谱写了东西部协作共赢的灿烂篇章。

一群人的变迁:从5800元增长到6万元

在群山环抱、绿树掩映下的厂区是一片繁忙景象:运送原材料、产成品的车辆往来穿梭,生产车间机声轰鸣,穿戴整齐的企业员工忙碌其间。

“我从筹备建厂的时候就在红星工作了,那时候还只是一个电焊工。”红星发展高纯钡生产车间主任沈宽林回忆道。从电焊工到今天的生产车间主任,沈宽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“现在一年有十多万的工资收入,在镇宁买了房子、车子,把父母孩子都从老家接了过来。”沈宽林乐呵呵地说。

像沈宽林这样由红星发展培养出来的本地干部,还有很多。“1996年建设初期,我作为镇宁本地的退伍军人,被红星发展优先聘用入职。”红星发展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卢家文回忆道,“刚进入公司的时候,什么都不会,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安保人员。”经过20年多年的培养,卢家文从保卫科、重晶石矿山管理、煤矿管理、人力资源部等多部门的一线职工成长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。

“1995年,公司还在修建厂房的时候我就退伍入职了,那时候在工地上啥都干,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走。”红星发展安全部副部长罗启进回忆道。

“当时在工地上,不仅是我们在干,公司的领导干部也是亲力亲为和我们一起干活,这种齐心协力的奋斗精神,让我坚定了在公司发展的决心。”罗启进坦言,在随后的20多年里,罗启进被派到不同的厂区历练,每到一处都有定期的指导培训,这让他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的转变,最终成为了红星发展的一名管理人员。

“镇宁是我的第一个家,部队是我的第二个家,而红星发展就是我的第三个家。”罗启进深有感触地说道。

“一人进红星,全家齐脱贫,二人进红星,全家奔小康”,这是在镇宁当地人人皆知的一句口号,依靠红星改变人生,成为镇宁当地群众的愿望。

据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陈频介绍,从红星踏进镇宁开始,就把“扎根镇宁,优先聘用当地人,大力培养当地人才”作为一项基本发展理念,如今在红星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近2000人,90%的职工为当地人,70%的管理人员为公司培养的本地人才,红星发展镇宁公司员工年均收入已从建厂之初的5800元增长到目前的6万元。

一个地方的发展:从一片荒芜到产业集群

红星发展深扎镇宁20余年,不仅推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,更是为镇宁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而勃勃生机。

“可以说,红星发展落地镇宁以后,给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在距离红星发展100米的街面上,一家餐馆里来往食客络绎不绝,餐馆老板李大勇乐呵呵地说起了他与红星发展的故事。

“以前呀,我们这个地方人又穷又闲,偷盗的事情特别多。”今年63岁的李大勇是地地道道的镇宁丁旗人,过往的丁旗可谓乌烟瘴气,但自从红星发展落地后,一切都改变了。

“红星发展来了以后,优先聘用本地人,大伙有活干了,腰包鼓起来,风气就越来越好了。”看着家乡的风气越来越好,日子越过越富裕,2012年李大勇一家人开起了餐馆,而餐馆的客源大多是红星发展的员工。

“我这个餐馆呀,完全就是因为有红星发展的支撑才能经营下去,对此我心里也很感恩。”红星发展带来了新生活,如今李大勇餐馆每日的营业额在2000元左右,在家门口过上了小康生活。

红星发展附近的街道曾是一片荒凉,而随着红星发展的到来,大大小小的共有十余家餐馆拔地而起,往来车辆川流不息,一派勃勃生机。

“红星发展对于当地的带动,不仅体现在就业和产业上,更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。”陈频说,红星发展是通过收购镇宁的已搬迁军工厂的厂房改造而成,尽管操作上要比建立全新企业复杂,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环境效益非常显著。

从经济效益上看,这种模式盘活了破产企业存量资产,同时也降低了投资成本,减少了浪费和重复建设;从社会效益上看,投资所在地通常工业经济基础薄弱,就业机会很少,原搬迁企业的职工被吸收到新企业中来,大大减轻了社会负担,有助于稳定;从环境效益上看,尽可能地利用搬迁企业已经占用、无法复耕的土地,大大缓解了经济增长与保护土地的矛盾。

随着红星的发展,产业链在不断向高技术、精细化、高附加值延伸,同行业、上下游行业企业也随之不断聚集形成产业群,从而带动了所在地相关产业的升级。在红星发展的带动下,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落户,形成产业集群,集聚效应不断扩大,成为镇宁发展新引擎。

一个企业的壮大:从转型发展到国内顶尖

青岛红星是一家具有近七十年历史的国有大型生产企业。

上世纪90年代,面对市场竞争的需要,为培植新的增长点和多元化发展的战略,青岛红星作出到西部投资创业的决定。

1995年,青岛红星花350万元买下贵州省镇宁县龙岩飞机制造厂全部厂房、设备,利用各方筹集的8000多万元资金,组建成立4.5万吨的镇宁红蝶钡业公司。

“此前镇宁的大部分重晶石资源未被开发,或者仅有少量被打成矿粉、甚至直接将原矿销售出去,附加值极低,每吨只能卖一二百元,资源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发挥。”陈频谈到,红星发展是贵州第一家利用重晶石生产碳酸钡的企业,工业产品的价值是原矿的10多倍。随着公司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,公司不断开发出用于高档陶瓷、液晶玻璃面板、电子材料等的高纯产品,价值又提升数倍。

落地镇宁后,青岛红星将多年积蓄的力量在西部广阔的舞台上释放,牢牢抓住当时CRT电视快速向中国转移的历史机遇迅速壮大。通过三个阶段不断地调整改革,1999年,贵州镇宁红蝶钡业公司整体改制组成了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;2001年,经中国证监会批准,红星发展股票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网发行,发展进入了快车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