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慢走啊,有空常来。 ”4月20日,在宁津县保店镇灰刘村一个农家饭店里,刘金良送走一桌客人后收拾起餐桌、碗筷,动作熟练又麻利。这边忙完,他又来到同村刘洪德家,为老人送去了药。
56岁的刘金良是灰刘村脱贫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,腿部残疾,妻子早逝,无儿无女。近两年受益于扶贫政策,任职村级扶贫公岗,照顾同村91岁的刘洪德,一年收入4400多元;经介绍在同村一家饭店务工,每年收入3000元并且包吃;外加产业项目分红、扶贫特惠保等,已稳定脱贫。“凭自己的劳动摘穷帽,咱觉得光荣,日子也更有奔头。 ”脱贫后的刘金良还热衷起公益事业,疫情期间主动报名成了村里的防疫志愿者。
一人就业、全家脱贫,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。 2016年以来,德州市加大就业扶贫力度,研究制定《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就业与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》,实施“人社服务、就业帮扶、职业培训、创业扶持、社会保障、人才支撑”六大精准扶贫工程,通过技能培训、公益性岗位安置、建设扶贫车间,累计实现贫困人口就业7000余人。
公岗托底劳动脱贫
4月17日,在乐陵市西段乡木头王村卫生室,护工李秀梅烧好开水又整理起病床,见一位输液老人要去卫生间,赶紧拿起吊瓶陪同前往。
李秀梅一家是木头王村的贫困户,丈夫王大华患脑底异常血管网症,生活不能自理。她偶然得知,乐陵市人社局就业办在招医疗扶贫护工,经过申请、审核顺利成为了医疗扶贫公岗中的一员。照顾丈夫的同时,每年收入4000多元,李秀梅一家的生活有了改善。
乐陵市依据“岗位托底,劳动脱贫”工作思路,积极探索,整合资源,选取部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公岗安置对象,提供就业岗位和一定收入,并以他们周边孤老病残幼的贫困家庭为服务对象,在全市首创“公岗扶贫+”模式,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就业扶贫新路子。
为推广这一做法,市人社局成立了“公岗扶贫+”模式推广小组,制定了《德州市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推进方案》,进一步加强同扶贫、财政等部门的合作,不断创新公岗互助内容,丰富岗位内涵,将乐陵市模式“从0到1”基础上向“从1到6”转变,即开发助老公益岗位、助幼公益岗位、助患公益岗位、助残公益岗位、村务服务公益岗位、复合公益岗位等6种服务模式,让更多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者通过公岗实现就业脱贫。
这一模式得到了省人社厅认可,国务院扶贫办、人社部有关领导到德州调研时给予充分肯定。截至目前,全市通过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贫困人口近千人次。“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,我们将继续推动开发性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融合,切实发挥互助扶贫公岗在破解老弱病残幼孤等特殊贫困群体‘脱贫’与‘解困’难题中的关键作用,帮助更多有需求的贫困人口享受政策红利。 ”市人社局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振芳表示。
一户一人一技能
“学门手艺,工作不愁,收入也稳定,感谢好政策。 ”前不久,宁津县时集镇坊子南村的刘连辉通过扶贫干部的帮助,在该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豪康制粉有限公司谋得一份工作。
刘连辉父亲去世、母亲患病,家庭收入有限,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前两年,他参加了人社部门针对贫困人员开展的免费电焊培训,成了一名电焊工,靠双手摆脱了贫困。今年受疫情影响,外加母亲年事已高,刘连辉打消了外出打工的念头:“既能挣钱又方便照顾母亲,一月收入2400元足够了。 ”
有劳动意愿但缺乏技能和机会,针对这部分贫困人员,德州市人社部门积极开展“就业培训进乡村”活动,紧密结合本地特色农业、新兴产业特点和贫困人员需求,精心选设培训课程,分类施训、精准培训。将参训贫困人员全部纳入政府补贴培训范围,基本实现“一户一人一技能”全覆盖,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最高1800元的培训补贴及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。结合“春风行动”“就业援助月”等系列专项活动,依托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等“送岗进村入户”,将岗位信息送至贫困户家中,促进贫困人员就地就近就业。
此外,多次组织实施德州烟台人社扶贫对接,在“春风行动”、金秋招聘月系列专项活动中,设置与烟台企业的对接招聘专区,促进德州籍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。已累计实现转移就业贫困人口6000余人,技能培训3263人次。
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
缝扣子、打包成衣……4月15日,武城县郝王庄镇前王村村民刘秀兰在扶贫车间里忙碌着。她家是脱贫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,老伴儿王希合因意外脑部受损,常年服药,她本人有慢性病,儿子在外务工。 2017年,村里开办了扶贫车间,加工民用服装,刘秀兰报名参加,每天6小时,月收入千余元,“在家门口干活能顾家也不累,手头宽裕不少。 ”
想就业,家门口缺岗位。为解决这一难题,德州市人社部门充分发挥扶贫车间吸纳就业作用,根据各县市区、街道(乡镇)特色,在乡镇大力推广建立扶贫车间精准就业扶贫模式,让更多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,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。市人社局联合市扶贫办、市财政局出台《关于做好扶贫车间认定和奖补资金申请拨付工作的通知》,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建立扶贫车间,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。
全市累计建成扶贫车间81家,其中省级18家、市级9家,累计吸纳贫困人口就业609人。扶贫车间涉及服饰品加工制造、工艺品制作、果蔬产品种植、畜牧养殖、电子产品制造加工、食品加工、旅游观光等多个行业,有效促进了贫困人口就业脱贫。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