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更好地做好“巾帼脱贫”工作,对全市566个省定贫困村的11612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情况进行调查,有劳动能力的占32.3%,根据这部分人需看管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务工等特点,确立了“创建居家灵活就业点,助力巾帼脱贫”的工作思路,并认定三批市级“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”51处,发放资金25万元,争取省“大姐工坊”扶持资金30万元,探索出了园区(基地)+贫困妇女安置一批、企业+加工点+贫困妇女解决一批、女能人+贫困妇女引领一批、项目+贫困妇女带动一批的“4+1”巾帼扶贫模式。截至目前,共建立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点300余处,其中省级大姐工坊89处,市级示范点51处,安置4万多名妇女就业,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妇女1523名。
据悉,为更好地推进“巾帼脱贫”工作,我市推行园区(基地)+贫困妇女模式,安置贫困妇女就业,培育“妇”字号园区、基地65个,选择适合妇女从事的岗位优先安置建档立卡的贫困妇女。目前已累计安置384名贫困妇女就业实现增收致富。同时,推动企业+加工点+贫困妇女模式,解决贫困妇女就业,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,在留守妇女集中的乡镇、村建立加工点,通过“企业+加工点+贫困妇女”的脱贫模式,累计帮助321名贫困妇女居家就业。
此外,推行女能人+贫困妇女模式,引领贫困妇女就业。最大限度地把基层女能人、女带头人、女热心人发动起来,把女能人变成妇女脱贫致富的引领人,形成“一个女能人引领一批妇女”创业就业的“酵母效应”。通过产业扶贫、技术扶贫、资金救助等方式,引领了378名贫困妇女实现就业脱贫。
推进项目+贫困妇女模式,积极带动贫困妇女就业。对于当地没有产业优势、地理位置偏远的乡镇,各级妇联通过深入挖掘、考察对接等措施,积极引进适合妇女从事的手工加工项目。目前,通过各级妇联积极推介、引进了陵城区滋镇的柳编加工、乐陵郑店镇的服装加工、临邑县藤编武城县帽子编织、齐河玩具加工等20多个项目,带动440名贫困妇女实现居家就业脱贫增收。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