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上线下结合 就业机会多
齐鲁人才 . 2019-10-09发布

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,仅在今年开展的“春风行动”中,采取“线上”方便快捷的网络就业服务和“线下”举办百余场专场招聘会相结合的方式,就发布岗位信息5万余条,举办大型招聘会60多场次,参会用工企业3700余家,提供就业岗位20000余个。

  上世纪80年代:调配就业

  市人社部门的数据显示,1988年年初,我市待业人员36588人,待业青年16172人。为缓解就业压力,市人社部门组织“八八年度”从业青年文化统考,实行择优安置。扶持各区(市)建设劳动就业培训场所,加强城镇待业人员管理,进一步明确待业青年、待业人员、待业职工范围、登记管理办法及工作要求。

  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,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劳动力管理体制,劳动力就业由国家“统包统配”,劳动力就业市场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,政府承担着调节就业的主要职能。“统分统配”政策导致人岗不匹配,包括知青在内的大量城市青年失业。同时,“铁饭碗”的固定用工政策造成企业劳动力生产力低下,如何破解就业问题成为当时重中之重。上世纪80年代,政府提出了“三结合”就业方针,通过劳动部门介绍就业、自愿组织起来就业、自谋职业三结合,稳妥安置劳动力。劳动部门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扮演起了“红娘”,通过定向培养既满足了就业者的就业需求,也解决了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。

  在市中区某高校工作的吴老师是享受我国最后一批“包分配”的大学生,“那时候只要是大学毕业生就给安排工作,不但有编制,还提供集体宿舍。大专生毕业后,学校将档案和劳动关系都转到街道调配站,主要去向是街道的集体所有制企业、国有企事业单位等。”吴老师说。

  上世纪90年代:下岗再就业

  上世纪90年代,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。大批量国企职工下岗,家住解放组团的刘女士就是其中一员。在我市一家国企下岗后,她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做起了钟点工,干起了帮别人接送孩子、洗衣做饭等家政工作,一个小时1.5元。由于她守时、守信、耐心细致,客户越来越多,最忙时每天要做5家,月收入一百多元。

  1995年起,我市建立起全市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,实行竞争就业。同时,出台企业招用职工规定,规范用工行为,并实施“再就业工程”,安置失业职工、富余职工、破产和困难企业职工。国家就业方针转变为“劳动者自主择业、市场调节就业、政府促进就业”,刘女士和秦先生等下岗职工都顺应了市场的需求,自主择业,实现了再就业。人们的就业观念渐渐发生转变,竞争意识、流动意识、成才意识逐渐形成,很多人放弃了“铁饭碗”,开始自主择业。加之劳动合同制的普及,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,长期工、临时工、劳务派遣、劳务外包、个体经营、兼职兼业、自由职业,各种就业择业形式五花八门,满足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不同需求,适应了社会发展。

  2010年至今:自主择业,回乡创业

  2002年起,由于经济发展对技术工人需求增加,技工学校开始实行“订单”教育,安置就业岗位,技工教育开始复苏,市人社部门的数据显示,当年我市共招生3625人。近年来,我市相继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,其中新出台的《枣庄市人才新政十八条》有力促进了我市人才的招引工作。2018年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的王田,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汉语国家教育专业,今年3月份,回到家乡枣庄工作,优厚的大学生就业补贴政策是吸引她的重要原因。

  如今,在创新创业如火如荼的枣庄,科创、文创、电商类众创空间与孵化器浪潮兴起,吸引了一批批创客团队落户,带来了一个个前沿新颖的项目,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创业梦想。多年来,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采取“线上”方便快捷的网络就业服务和“线下”举办百余场专场招聘会相结合的方式,采取多种措施破解就业、用工难题,仅今年开展的“春风行动”,就提供就业岗位20000余个。据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从近年的现场招聘会来看,技能型人才和专业类高端人才依旧抢手,用人单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。